元旦节的来历
尧舜时期,人们把舜帝祭祀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新年的开始,并且规定正月初一为“元旦”。而在汉朝之前,正月的时间常常跟随朝代的更替而变换。到了汉朝,汉武帝正式规定把孟喜月定为正月,孟喜月的之一天就称为元旦,这个历法也一直持续到了清朝末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央 *** 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规定每年农历的1月1日为春节,阳历的1月1日为新年。
元旦:
中国历史上的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中国历史上的元旦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计算 *** ,在汉武帝时期以前是很不统一的,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从汉武帝起,规定阴历一月为正月,把一月的之一天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新历年或公历年。
元旦节的来历和习俗是什么?
元旦,据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
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有关于:“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 的记载。
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一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一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一诗中谓之“元朔”。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正月初一的计算 *** ,在汉武帝时期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由于元旦是在民国年间才诞生的,并是由春节演化而来,所以,在中国刚刚开始庆祝元旦时,其庆祝的风俗习惯当然大都是类似于春节,或者说是春节的缩小版。毕竟元旦不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虽然沿用了部分传统的庆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杀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却并不见的会占用多么重要的地位。到了现代,元旦的庆祝习俗就更简单了。
元旦的由来和习俗
元旦节即将到来,那么大家清楚元旦节的由来和习俗是什么吗?本期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希望能帮助大家对元旦有一定的了解。
来历:
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由于地理环境和历法的不同,在不同时代,世界各国、各民族元旦的时间定位各不尽相同。现在,公历日益为世界各国所公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国际通行的公历,把每年1月1日作为“元旦”。以公历为历法的国家,都以每年公历1月1日为元旦日,举国放假。
“元旦”的概念,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具体所指也不尽相同。中国的“元旦”这一概念,历来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计算 *** ,在汉武帝时期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春季一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冬季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季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冬季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规定春季一月为正月,把一月的之一天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来源一:中国的元旦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来源二: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部落联盟”的首领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据说这就是古代“元旦”的由来。
习俗:
【1】燃放爆竹。说到过年放爆竹,现在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为了吓走一种名为“年”的怪兽。实际上如果深究起来,关于这个“年兽”的形象,其实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以汉代来说,人们在元旦这天一起床就要在院子里燃放爆竹,是为了吓走一种叫做“山臊”的鬼怪。这种鬼怪在汉代的传说里,住在西方的深山里,有一尺来高,人们被它碰到就会传染疫病。这种鬼怪有一个弱点,就是很害怕爆竹的声音,所以人们在元旦的时候燃放爆竹,为了吓走这种鬼怪,其实也是一种来年不生病的祈愿。
【2】吃年糕。又称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年糕北方则为黏黍。年糕的历史悠久,汉朝的米糕已有“稻饼”、“糕”、“饵”、“糍”等名称。清顾禄《清嘉录》卷十二记载更为详细,说将黍粉和糖为糕,叫做“年糕”,有黄色和白色之别。大的一尺见方为“方头糕”,还有像元宝的“糕元宝”,用于除夕供先、亲戚朋友间的赠答。此外,还有细长的“条头糕”、宽大的“条半糕”。过节时富家雇人制糕,一般人可在糕店购买。
【3】放假。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很多国家都把元旦定为法定节日,在元旦这天放假。新中国成立后,也规定元旦为法定节日放假一天。
扩展资料:
各国新年
意大利:意大利的除夕是一个狂欢之夜,当夜幕开始降临,成千上万的人们涌向街头,点燃爆竹和焰火,甚至鸣放真枪实弹。男男女女翩翩起舞,直至午夜。家家户户收拾旧物,将屋子里一些可打碎的东西,摔个粉碎,旧盆子、瓶瓶罐罐统统扔到门外,表示去掉厄运和烦恼,这是他们辞旧岁迎新年的传统方式。
瑞士:瑞士人有元旦健身的习惯,他们有的成群结队去爬山,站在山顶面对冰天雪地,大声歌唱美好的生活;有的在山林中沿着长长的雪道滑雪,仿佛在寻找幸福之路;有的举行踩高跷比赛,男女老幼齐上阵,互祝身体健康。他们以健身来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罗马尼亚:元旦前夜,人们在广场上竖起高大的圣诞树,搭起舞台。市民们一边烧着焰火,一边载歌载舞。农村人拉着木犁,上面装饰着各种彩花,庆祝新年。
保加利亚:元旦用餐时,谁打喷嚏谁准会给全家人带来幸福,家主将之一只羊、牛或马驹许给他,以祝愿他给全家人带来幸福。
希腊:元旦时,家家都要做一个大蛋糕,里面放一枚银币。主人将蛋糕切若干块,分给家人或来访的亲朋好友。谁吃到带有银币的那块蛋糕,谁就成了新年最幸运的人,大家都向他祝贺。
西班牙:西班牙人在元旦前夕,所有家庭成员都团聚在一起,以音乐和游戏相庆贺。午夜来临,十二点的钟声刚开始敲之一响,大家便争着吃葡萄。如果能按钟声吃下12颗,便象征着新年的每个月都一切如意。
关于元旦的来历和资料!!!
元旦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元旦就是公历的1月1日,这也是世界大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所谓“元”,指的就是“始”,凡数之始称为“元”;何为“旦”,指的就是“日”,“元旦”合起来指的就是“初始之日”。事实上,“元旦”通常指历法中的首月首日。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元旦”一词自古就有,在文学作品中最早见于《晋书》。我国历史上的“元旦”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计算 *** ,在汉武帝时期以前是很不统一的,历代的元旦(首月首日)日期并不一致。
那么,元旦的由来是什么?
事实上,元旦的由来,其实可以追溯自尧舜时期。传说在四、五千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当时尧天子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深受老百姓的爱戴,不过,因为他的儿子无才不太成器,他就没有把“天子”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
当时尧就对舜这样说道:“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就把自己的帝位传给了禹,禹也像舜一样勤政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深受别人的爱戴。因此,后来当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
事实上,很多人以为元旦是近代才有的,其实也是大错特错的。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皇朝都会在元旦这一天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比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等,而民间也逐渐形成了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
元旦节的来历和风俗
元旦,即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即“初始之日”的意思。“元旦”通常指历法中的首月首日。
在我国,“元旦”一词古已有之,在文学作品中最早见于《晋书》。我国历史上的“元旦”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计算 *** ,在汉武帝时期以前是很不统一的,历代的元旦(首月首日)日期并不一致。
现代中国的元旦,根据中国 *** 将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放假一天,后常常将当日前或后双休日调整,一般连续休息三天。现代中国对元旦的庆祝较之春节,重要性要小得多。一般机关、企业会举行年终集体庆祝活动,但民间活动很少。
相关传说
传说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部落联盟”的首领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
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也有正月一日(元旦)起于三皇五帝之一颛顼的传说,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据说这就是古代“元旦”的由来。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