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风命理网
易风命理网

周易正义临卦_周易正义序原文及翻译

易风水20

易经第十九卦全文解释

第十九卦:《临卦》

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

【白话】《临卦》象征督导:能亨通无阻,祥和有益,坚守正道。但是到了八月(阳衰阴盛),会有凶险。

《象》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白话】《象辞》说:《临卦》的卦象是兑(泽)下坤(地)上,为地在泽上之表象。泽上有地,地居高而临下,象征督导。君子由此受到启发,费尽心思地教导人民,并以其无边无际的盛德保护人民。

初九,咸临,贞吉。

【白话】初九,感应尊贵者,使其行督导之责。可获吉祥。

《象》曰:“咸临,贞吉”,志行正也。

【白话】缺激源《象辞》说:“感应尊贵者,使其行督导之责,可获吉祥”,说明其志向和行为都很正派。

九二,咸临,吉,无不利。

【白话】九二,“感应尊贵者,使其行督导之责,可获吉祥”,不会有什么不利。

《象》曰:“咸临,吉,无不利”,未顺命也。

【白话】《象辞》说:“感应尊贵者,使其行督导之责,可获吉祥,不会有什么不利”,这是由于不囿于命运安排的樊笼,自身努力的结果。

六三,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

【白话】六三,居高临下,靠甜言蜜语去督导,必无所利;但是,已经觉悟,能忧惧改过,就不会有祸害。

《象》曰:“甘临”,位不当也。“既忧之铅漏”,咎不长也。

【白话】《象辞》说:“居高临下,靠甜言蜜语去督导”,这是因为六三爻位置不当的缘故。但是,“已经觉悟,能忧惧改过”,危害就不会长久了。

*** ,至临,无咎。

【白话】 *** ,亲善地督导下级,则必然没有祸害。

《象》曰:“至临,无咎”位当也。

【白话】《象辞》说:“亲善的督导下级,则必然没有祸害”,这是因为 *** 爻位置确当的缘故。

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

【白话】六五,以聪明才智来实行督导,这是伟大君主最适宜的统治之道,能获得吉祥。

《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

【白话】《象辞》说:“以聪明才智来实行督导,这是伟大君主最适宜的统治之道”,说的就是行中庸之道。

上六,敦临,吉,无咎。

【白话】上六,温柔敦厚地实行督导,能获得吉祥,没有危害。

《象》曰:“敦临之吉”,志在内也。

【白话】《象辞》说:“温柔敦厚地实行督导,能获得吉祥”,说明其志在于利国利家伏态(在内)。

周易竟如此简单—程颐《易传》阐述

前文说了程颢,现在说说他弟弟的成就,哥哥今人评说是陆王“心学”,弟弟则是“理”见长,不管是心学和理学,都是为了一个“道”,这和佛家类似,六祖的顿宗,和神秀的渐宗类似,一个强调的是顿悟,一个是慢慢悟。程颢更强调的是心,心无穷大,什么视觉、嗅觉等等都是有限的,心无穷大(和佛教五蕴中色蕴类似),注重对心的解刨,而弟弟程颐则是强调“格物穷理”在于一个格字,也强调先知后行,知为前提,行在知后。(在这里我有必要给大家说下,知和行其实是一样的,我懂了圣人之言,我有了知,才会有识,此时的识和行是一样的,不一定要身体行动才叫行动,或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很多时候我们读了圣人的言论之后,回想以前的事情,恍然大悟,就是这样,相辅相成,无先后),今天我们主要谈谈他对周易的理解。

程颐,字正叔,伊川人,后世称为“伊川先生”,和其兄弟合称“洛学”著书《周易程氏传》《遗书》《易传》等,我们今天主要讲解《易传》此《易传》和孔子的《易传》不同,此《易传》是继王弼横扫象数易之后,魏晋玄黄之风,唐朝的孔颖达《周易正义》也是推崇王弼,李鼎祚则是记述前人易学成就。所以一直经过很多年,易学沉寂几百年都没人去研究易传,或者有研究但是没有著书立说,遇到程颢这样的顿宗,哪里需要写书写下来,完全自己了解,但是后人在研究他或许还是有误解,所以不写书有不写书的好,写书是为了让人知了,是否是自己本意就不得而知,好了我们现在看看程颐的《易传》。(被贬之后,66岁作此书)

开篇:上古圣人始画八卦,三才之道备矣。因而重之,以尽天下之变,故六画而成卦。重乾为《乾》。乾,天也。天者天之形体,乾者天之性情。乾,健也,健而无息之谓乾。夫天,专言之则道也,天且弗违是也;分而言之,则以形体谓之天,以主宰谓之帝,以功用谓之鬼神,以妙用谓之神,以性情谓之乾。乾者万物之始,故为天,为阳,为父,为君。元亨利贞谓之四德。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利者万物之遂,贞者万物之成。惟《乾》、《坤》有此四德,在他卦则随事而变焉。故元专为善大,利主于正固,亨贞之体,各称其事。四德之义,广矣大矣。

解析:在解析易传的前提,告诉我们什么是天道,天道的性就是乾,健就是天的一个本性,在后面就是阐述人伦,君臣,父子关系,元,是万物的起始,亨,万物成长,利,万物通达,贞,万物大成,而只有“乾”“坤”两卦才具备,元和利是亨和贞的本体(要成长必须有起始,要成功,必须要通达一切,所以元和利是体,亨和贞是用的结果)

今天我给大家只说乾卦吧,余下的大家参考《程氏易传》,网上查询方便,余卦大多数都差不多,只有乾坤两卦的解释各不同,而乾卦的2.5爻位最为难解,今把王弼、孔颖达、程颐的注解拿出来做一个比较.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王弼:出潜离隐,故曰“见龙”,处於地上,故曰“在田”。德施周普,居中不偏,虽非君位,君之德也。初则不彰,三则“乾乾”,四则“或跃”,上则过亢。“利见大人”,唯二、五焉。

[疏]“九二”至“利见大人”。○正义曰:阳处二位,故曰“九二”。阳气发见,故曰“见龙”。田是地上可营为有益之处,阳气发在地上,故曰“在田”。且一之与二,俱为地道,二在一上,所以称“田”。“见龙在田”,是自然之象。“利见大人”,以人事讬之,言龙见在田之时,犹似圣人久潜稍出,虽非君位而有君德,故天下众庶利见九二之“大人”。故先儒云:若夫子教於洙泗,利益天下,有人君之德,故称“大人”。案:《文言》云:“九二德博而化。”又云:“君德也。”王辅嗣注云:“虽非君位,君之德也。”是九二有人君之德,所以称“大人”也。辅嗣又云:“利见大人,唯二五焉。”冲衡是二之与五,俱是“大人”,为天下所“利见”也。而褚氏、张氏同郑康成之说,皆以为九二利见九五之大人,其义非也。且“大人”之云,不专在九五与九二,故《讼卦》云:“利见大人。”又《蹇卦》:“利见大人。”此“大人”之文,施处广矣,故辅嗣注谓九二也。是“大人”非专九五。○注“处於地上”至“唯二五焉”。○正义曰:“处於地上,故曰在田”者,先儒以为重卦之时,重於上下两体,故初与四相应,二与五相应,三与上相应。是上下两体,论天地人各别,但《余物易》含万象,为例非一。及其六位,则一、二为地道,三、四为人道,五、上为天道。二在一上,是九二处其地上,所田散毁做食之处,唯在地上,所以称“田”也。观辅嗣之注意,唯取地上称田,诸儒更广而称之,言田之耕稼利益,及於万物,盈满有益於人,犹若圣人益於万物,故称“田”也。“德施周普”者,下《小象》文,谓周而普遍。“居中不偏”者,九二居在下卦之中,而於上於下,其心一等,是“居中不偏”也。不偏则周普也。“虽非君位”者,二为大人,己居二位,是非君位也。“君之德”者,以德施周普也。《文言》云:“德博而化。”又云:“君德也。”是九二有人君之德也。“初则不彰”者,谓潜隐不彰显也。“三则乾乾”者,危惧不安也。“四则或跃”者,谓进退怀疑也。“上则过亢”,过谓过甚,亢谓亢极。“利见大人,唯二五焉”者,言范模乾之一卦,故云“唯二五焉”。於别卦言之,非唯二五而己。故讼卦、蹇卦并云“利见大人”,所以施处广,非唯二五也。诸儒以为九二当太蔟之月,阳气发见,则九三为建辰之月,九四为建午之月,九五为建申之月,为阴气始杀,不宜称“飞龙在天”。上九为建戌之月,群阴既盛,上九不得言“与时偕极”。於此时阳气仅存,何极之有?诸儒此说,於理稍乖。此乾之阳气渐生,似圣人渐出,宜据十一月之后。至建巳之月已来,此九二当据建丑、建寅之间,於时地之萌牙初有出者,即是阳气发见之义。乾卦之象,其应然也。但阴阳二气,共成岁功,故阴兴之时,仍有阳在,阳生之月,尚有阴存。所以六律六吕,阴阳相间,取象论义,与此不殊。乾之初九,则与复卦不殊。乾之九二,又与临卦无别。何以复、临二卦与此不同者,但《易》论象,复、临二卦,既有群阴见象於上,即须论卦之象义,各自为文。此乾卦初九、九二,只论居位一爻,无群阴见象,故但自明当爻之地,为此与临、复不同。

程颐:田,地上也。出见于地上,其德已著。以圣人言之,舜之田渔时也。利见大德之君,以行其道。君亦利见大德之臣,以共成其功。天下利见大德之人,以被其泽。大德之君,九五也。乾坤纯体,不分刚柔,而以同德相应。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王弼:不行不跃而在乎天,非飞而何?故曰“飞龙”也。龙德在天,则大人之路亨也。夫位以德兴,德以位叙,以至德而处盛位,万物之睹,不亦宜乎?

孔颖达:[疏]“九五”至“利见大人”。○正义曰:言九五阳气盛至於天,故云“飞龙在天”。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德备天下,为万物所瞻睹,故天下利见此居王位之大人。○注“龙德在天”。○正义曰:“龙德在天,则大人之路亨”,谓若圣人有龙德居在天位,则大人道路得亨通。犹若文王拘在羑里,是大人道路未亨也。“夫位以德兴”者,位谓王位,以圣德之人能兴王位也。“德以位叙”者,谓有圣德之人,得居王位,乃能叙其圣德。若孔子虽有圣德,而无其位,是德不能以位叙也。

程颐:进位乎天位也。圣人既得天位,则利见在下大德之人,与共成天下之事。天下固利见夫大德之君也

从此几个字句分析来看,王弼有一种虚的东西在里面,更合乎纯道家思维在影响,纯理论的阐述,孔颖达注重的是卦之间的联系从各个方面去阐述,里面有汉代卦气说的影响,而程颐更倾向于儒家思想在里面,从人伦方面阐述,我们今天不论谁对谁错,只能说孔子写这些不知道谁能真正的反应出来,或许都有,或许都没有,但是大道,不需要言,至知即可,无需多言。我今天之所以拿出这三家之言做比较只是说明一个事情,三家都欲摆脱汉代易学的窠臼,除了孔颖达有所牵连,其他两家都是摆脱象数易而解释易传,本来无措,但是“易”本卜筮,孔子只是借周易表达世间大道,汉代只不过为了恢复卜筮的“真理”,到了唐宋变成了心、理之意,这也正是文化发展的脉络,不然何来创新和传承呢?

周易全集《临第十九》原文赏析与注解

临第十九

【题解】

临卦为异卦相叠(兑下坤上)。本卦上卦为坤,坤为地,为堤岸;下卦为兑,兑为泽。堤岸高出大泽,大泽容于大地,喻指君王亲临天下,包容万民,治理邦国。所以,卦名曰临。“临”的本义是由上往下看,引申为监督、领导、统治的意思。这一卦也是消息卦,代表十二月,阳渐渐成长,由下向上逼迫阴。一阳生是复,二阳长是临,三阳长是泰,四阳长是大壮。“临”是向大壮发展的,所以说“临”是“大”,指的是阳爻的壮大发展。“临”字本身并不指“大”,但卦形是阳成长变大,所以说是“大”。临卦阐释领导的原则。天下有事,拯救危亡,领导的才能特别重要。必须结合群众,运用组织的力量,把握稍纵即逝的良机。

【原文】

临[1]: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

【注释】

[1]临:卦名。本义是指迫近。

【译文】

临卦:非常吉利,有利于占卜。到了八月,可能有凶险。

【解析】

本卦下卦为兑为泽,上卦为坤为地。堤岸高出大泽,河泽容于大地,这是临卦之象。君子观此卦象,君临天下,教化万民,自然德业无疆。这就说明好运已经来到,诸事如意,人穗物情和合。但是,行事不宜急进。

【原文】

《彖》曰:临,刚浸[2]而长,说而顺,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注释】

[2]浸:逐步发展。

【译文】

《彖辞》说:临卦,就是说阳刚增长,渐渐居临于上。下卦为兑,义为悦;上卦为坤,义为顺。喻指秉性和平,态度温顺。九二为阳爻,处于下卦中位,六五为阴爻,处于上卦中位,两同位爻互相和应。这种卦象综合起来,表现了临卦弘大、完美、贞正的品德,也体现了天道的运行。至于说“到了八月,可能有凶险”,是因为盛势不可能持久。

【解析】

领导要坚守正道,包容万民,教化帮扶,施行仁政,自然功德无量。

【原文】

《象》曰:泽上有地,临[3]。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注释】

[3]临:临卦。

【译文】

《象辞》说:本卦下卦为兑为泽,上卦为坤为地,堤岸高出大泽,河泽容于大地,这是临卦之象。君子观此卦象,君临天下,教化万民、保容万民,自然德业无疆。

【解析】

领导要对百姓进行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摆脱愚昧。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安居乐业。

【原文】

初九:咸[4]临,贞吉。《象》曰:“咸临,贞吉”,志行正也。

【注释】

[4]咸:感化政策。

【译文】

初九:对人民实行德育教育,卜问得吉兆。《象辞》说:“对人民实行德育教育,卜问得吉兆”,是因为居心端正、作风正派。

【解析】

这一卦是阳盛逼阴,初九与 *** 阴阳相应,有相互感召的关系。所以,初九不是以威势,而是以人格,使 *** 感动服从。初九属于阳爻刚毅,阳爻阳位得正,具备这种德行,因而纯正吉祥。“象传”说:这是意志行为纯正的缘故。这一爻说明:领导一定要对属下实行德育教育,促使他们严格执行命令,推动事业长足发展。

【原文】

九二:咸临[5],吉,无不利。《象》曰:“咸临,吉,无不利”,未顺命也。

【注释】

[5]咸临:温和,和洽。

【译文】

九二:对人民实行德育教育,吉利,无不吉利。《象辞》说:“对人民实行德育教育,吉利,无不吉利”,是因为百姓尚未驯化从命。

【解析】

“未顺命”说明百姓还未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思想上依然处于蒙昧状态。因此,领导应当继续推行德育教育,刚柔相济、德威并重,这样才能谋求真正的发展。

【原文】

六三:甘临[6],无攸利。既忧之,无咎。《象》曰:“甘临”,位不当也。“既忧之”,咎不长也。

【注释】

[6]甘:通“钳”,钳制、压迫。

【译文】

六三:用压制的 *** 治理国家,不会有好处。如果有所忧悔,灾祸盯者可以消除。《象辞》说:“用压制的 *** 治理国家”,正如六三阴爻不当居阳位一样,这样的君王是不称职的。“如果有所忧悔”,过错就不会长久。

【解析】

只有运用诚实与和善的 *** 治理国家,才能真正感化百姓,使之信服。相反,如果运用欺骗与压榨的 *** 治理国家,只会适得其反,招致祸患。

【原文】

*** :凯族薯至临[7],无咎。《象》曰:“至临,无咎”,位当也。

【注释】

[7]至临:亲临,亲自处理政事。

【译文】

*** :亲自理国治民,没有害处。《象辞》说:“亲自理国治民,没有害处”,正如 *** 阴爻居阴位一样,这样的君王是称职的。

【解析】

*** 属于阴爻阴位,地位正当,而且与下方的初九阴阳相应。本身正当,又能任用贤能,所以没有灾祸。这一爻说明:领导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才能有效地安抚民心。

【原文】

六五:知[8]临,大君之宜,吉。《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

【注释】

[8]知:通“智”,明智。

【译文】

六五:以智慧治民,这是贤明君王最适宜的态度,自然吉利。《象辞》说:“贤明君王最适宜的态度”,是因为六五之爻居上卦中位,就像人行事得中正之道。

【解析】

六五处于至尊的君位,阴爻柔顺,又在中位,与下方的九二刚爻阴阳相应,象征本身不必行动,完全委任下方的贤能,凭借的是智慧的管理。这一爻说明:领导应当运用智慧与下属相处,才能减少矛盾冲突,并引导下属与自己同心同德。

【原文】

上六:敦[9]临,吉,无咎。《象》曰:“敦临”之吉,志在内也。

【注释】

[9]敦:敦厚。

【译文】

上六:宽厚待人是吉利的,自然没有灾祸。《象辞》说:“宽厚待人”是吉利的,因为敦厚诚实之意存于内心。

【解析】

上六处于这一卦的最上位,居高临下,但已是终点,到达领导的极致。通常物极必反,似乎并不吉祥。但上六阴爻柔顺,对下方升进而来的两个刚爻,能够以柔顺的态度,敦厚相待,对在上位的领导者来说,吉祥没有灾祸。这一爻说明:领导要以敦厚之道管理百姓,与百姓融为一体,方能有大的作为。

《周易开讲》——西汉象数易学 卦气说的流行

两汉象数易学的要例

汉代《周易》象数学所包容的领域十分广泛,所创立的易学条例也极其繁杂,甚至不少易说与当时盛行的谶纬、术数之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其中对后代最有影响的重要易说及易例,约有卦气说的盛行、占筮术的衍扩、卦变爻变说的发展、用象方式的演变,以及纳甲、飞伏、互体、爻辰等具体条例的应用。本节即针对这些问题,简约清理汉易“象数”学的基本条绪,并揭明此类学说所蕴含的古人深沉的睿智。

一、卦气说的流行

在汉代象数易说中,卦气学说的流行至为广泛。

卦气,乃以气为本,取《周易》六十四卦与一年十二月的气候相配合,以作为占验之用。此说是汉易象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旧传出于西汉孟喜,而畅行于焦延寿弟子京房。

卦气说的基本法则,即以六十四卦中的《坎》、《离》、《震》、《兑》为四正卦;余六十卦,卦主六日七分,合周天之数。

内辟卦十二(《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遯》、《否》、《观》、《剥》、《坤》),称“消息卦”,实即《乾》、《坤》十二爻阴阳消长情状的显示。

四正卦主春、夏、秋、冬四时,爻主二十四节气;十二辟卦主十二辰,爻主七十二候;其六十卦既主六日七分,则三百六十爻共主三百六闹芦十五日四分日之一。

其中辟卦象征“君”,余卦象征“臣”,四正卦象征“方伯”;值日的六十卦中,每五卦配以“公”、“辟”、“侯”、“大夫”、“卿”的名义,反复不已。于是,一年四季的二至二分,风雨寒温的变迁交易,均以应合卦爻为节度。

清代学者惠栋撰《易汉学》,曾对汉易五大家:孟喜、京房、郑玄、荀爽、虞翻的象数学作了详细考析,书中载有孟喜《卦气六日七分图》,罗列较精审,颇可参考。

卦气说的内在蕴蓄是十分复杂、丰富的。择其要旨,约有“四正卦”、“六十卦次序”、“十二辟卦”、“公辟侯大夫卿之名”、液喊带“六日七分”、“七十二候”等诸方面的旨趣,均值得我们探讨。

我们必须明白,汉代人倡扬“卦气”说的作用,本在于占验。《汉书·京房传》云:“其说长于灾变,分六十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房用之尤精。”

又《谷永传》载谷永对策云:“王者躬行道德,则卦气理效,五征时序;失道妄行,则卦气悖乱,咎征著邮。”

《后汉书·张衡传》载张衡上疏,亦云:“律历卦候,九宫风角,数有征效。”

《周易参同契》更有一节较详的记述:

此数句颇有节略。《汉书》卷八十五《谷永传》:“天生蒸民,不能相治,为立王者,以统理之。方制海内,非为天子;列土封疆,非为诸侯:皆以为民也。垂三统,列三正,去无道,开有德,不私一姓,明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王者躬行道徳,承顺天地;博爱仁恕,恩及行苇;籍税取民,不过常法;宫室车渗行服,不逾制度;事节财足,黎庶和睦。则卦气理效,五征时序;百姓寿考,庶[插图]蕃滋;符瑞并降,以昭保右。失道妄行,逆天暴物;穷奢极欲,湛湎荒淫;妇言是从,诛逐仁贤;离逖骨肉,群小用事;峻刑重赋,百姓愁怨。则卦气悖乱,咎征著邮;上天震怒,灾异娄降;日月薄食,五星失行;山崩川溃,水泉踊出;妖孽并见,茀星耀光;饥馑荐臻,百姓短折,万物夭伤。终不改寤,恶洽变备;不复谴告,更命有德。诗云:‘乃眷西顾,此惟予宅。’”末引《诗经》二句,颜师古注:“《大雅·皇矣》之诗也。言天以殷纣为恶不变,乃眷然西顾,见文王之德,而与之宅居也。”

君子居室,顺阴阳节,藏器俟用,勿违卦月。谨候日辰,审察消息;纤芥不正,悔吝为贼。二至改度,乖错委曲,隆冬大暑,盛夏霜雪。二分纵横,不应漏刻,水旱相伐,风雨不节,蝗虫涌沸,群异旁出。

这是揭明卦气不效,则分至寒温皆失节度,各种灾异纷出的情状。可见,汉代学者常用“卦气”之学以占验大自然气候规律的正常与否,判断或预测灾害现象,甚至把自然界的灾异与当时社会政治之失当联系起来分析,形成在历史上颇有影响的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占验术。

卦气说的应用,其初虽侧重于占验,但因其内容颇涉气候、气象、历法等问题,故后来又对历学产生了较显著的影响,《魏书·律历志》、《旧唐书·历志》、《新唐书·历志》均有关于“卦气”的详细记载。因此,卦气说中所含古代历学、气候学等方面的知识,又是我国科技史研究中值得参考的重要资料。

此外,古代易家应用“卦气”说以解释《周易》经义者亦颇为众多。据李鼎祚《周易集解》所载郑玄、虞翻、崔憬诸家的易说,便保留着不少以“卦气”注《易》之例。

而孔颖达《周易正义》于《复》卦的卦辞“七日来复”一语,也认为当取郑玄之说,以“六日七分”之义为释,指出:“《剥》卦阳气之尽,在于九月之末。十月当纯《坤》用事,《坤》卦有六日七分,《坤》卦之尽,则《复》卦阳来,是从《剥》尽至阳气来复,隔《坤》之一卦六日七分。举成数而言之,故辅嗣言 ‘凡七日’也。”

因此,若不明“卦气”之学,则对此类旧注亦无法了然。故先师黄寿祺教授《汉易举要》(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62年之一期)指出:“卦气与《易》关系匪浅,故不可不明其要义。学者宜抉择应用,勿徒目为术数之学,而忽视之也。”

《周易开讲》21——《临》《观》《噬阖》卦寓意

十九、《临》卦

由下兑上坤笑念组成,象征“监临”。

临字的意思是“居上临下”,故卦名取为“监临”之义。上卦坤为地,下卦兑为泽:地居泽上,以高临下,喻示尊者监临卑者。

全卦揭示“临物居上”的意义,就古代政治而言,即是侧重阐发“上统治下”、“尊统治卑”的某些规律。

二十、《观》卦

由下坤上巽组成,象征“观仰”。

上卦巽为风,下卦坤为地:犹如风行地上,喻示万物通过“观仰”美善之物而皆受感化。

全卦大义,重在阐发观摹瞻仰美盛事物足以推行教化的道理。今天尚在使用的“观光”、“大观”等词,即出自本卦。

二十一、《噬嗑》卦

由下震上离组成,象征“啮合”,即“咬合”。

噬字意思是“咬啮”,嗑字意思是“交合”,两字连用即卦名所取“啮合”之义。

上卦离为火,在上为闪正升明电之象;下卦震为雷:雷电交击,犹如动物口中上下啮合,也喻示举告用刑罚罪应当有雷电之势。

全卦大旨,以口中啮合食物作譬喻,阐发“施用刑法”的意义。

标签:#周易正义临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