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风命理网
易风命理网

易经筋1285,易经筋经入门视频

易风水70

什么是易经筋?

“易”指移动、活动;“筋”,泛指肌肉、筋骨;“经”,指常道、规范。顾名思义,“易筋经”就是活动肌肉、筋骨,使全身经络、气血通畅,从而增进健康、祛病延年的一种传统健身法。

易筋经同样是一种意念、呼吸、动作紧密结合的一种功法,尤其重视意念的锻炼,活动中要求排除杂念,通过意识的专注,力求达到“动随意行,意随气行”,以用意念调节肌肉,筋骨紧张力,(即指形体不动,而肌肉紧张的“暗使劲”)。

天龙八部中的两大内功,北冥神功和易筋经,谁更胜一筹?

说起北冥神功代表什么等级的武学,我认为北冥神功可能仅低于少林易筋经。要晓得天下武学出少林,少林武功易筋经。易筋经在全部武学武功心法排之一,这同样是不容置疑。修炼少林易筋经不仅可以百毒不侵,而且有神功护体属性,最主要的是易筋经不需借助外力,就可以无时无刻帮助增长自己的武功心法。

《天龙八部》中游坦之只修习了几个月的易筋经就能和乔峰对掌,不分上下。可见易筋经之强。而且,北冥神功也只能吸取内功比自己低的选手的内功,那么不妨问,江湖上刚刚学会北冥神功的人,自己并没有内功,如果对方的内功比自己高,或者根本就没有机会吸取顶级高手的内功。

北冥神功,是逍遥派的最强武功心法法门,不属于武功心法,以积累内功为之一要旨,体现了天下武学无不为我所用的核心思想。可以吸取任何人一切门派的武功心法为自己所用,吸取的各种武功心法会化成北冥真气为自己所用,而且敌人有多少内功就可以吸多少。

易经筋,少林寺镇寺之宝之首,达摩祖师当时传下来两个经书《易经筋》和《洗髓经》。外借一下知识,易经筋有武功心法和外功二种,都各有十二势,韦驮献杵、摘星换斗、三盘落地、出爪亮翅、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马刀、青龙探爪、卧虎扑食、打躬势、工尾势等。

在武侠书中易经筋就意味着着浩然正气,一切邪派武功心法碰到易经筋一定会丧失原来的功效与作用。金庸武侠中叙述易经筋最厉害的便是天龙八部和笑傲江湖,在天龙八部中扫地僧在不经意间中修炼了易经筋,变成金庸众顶级高手中首屈一指的高手。

《易经筋》是谁著的?

易筋经 ——相传天竺和尚达摩为传真经,只身东来,一路扬经颂法,后落迹于少林寺。达摩内功深厚,在少林寺面壁禅坐九年,以致石壁都留下了他的身影。达摩会议后,留下两卷秘经,一为《洗髓经》,二是《易筋经》。《洗髓经》为内修之典,归慧可,未传于世。《易筋经》为外修之书,留于少林,‘流传至今。然而现代考古资料证明,《易筋经》,实为明末天台紫凝道人所创。

“易”是变通、改换、脱换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经”则带有指南、法典之意。《易筋经》就是改变筋骨的 *** 。按原来的功法要求,须先练一年左右内功:达到内壮后,方可练《易筋经》,进而再练《洗髓经》。在此期间,还要内服外涂佐功药,约三年左右才能大功告成。由于整个练功过程长,按原法修炼者不多,近代流传的《易筋经》多只取导引内容,且与原有功法有所不同,派生出多种样式。而流传较广的是经清代潘蔚整理编辑的《易筋经十二势》。

少林寺易经筋秘籍全图

少林易筋经  秘籍

筋经是动功功法的一种。该功法重视姿势、呼吸与意念的锻炼,按人体十二经与任督二脉之运行进行练习,锻炼起来,气脉流注合度,无迟速痞滞的偏倚现象,是气功中的上乘功法。本功法起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527年),相传印度达摩和尚所创。宋元以前仅流传于少林寺僧众之中,自明清以来才日益流行,且演变为数个流派。“易”为改变,“筋”指筋肉,“经”指 *** 。顾名思义,“易筋经”就是一种通过锻炼来改变人体筋肉的 *** 。   一、功法

(一)韦驮献杵之一势

《内功图说》:“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1.姿势

⑴ 左腿向左横跨一步,两脚距离与肩宽,两手自然下垂,头端正,两目半开半合,平视前方,舌抵上颚,松肩垂肘,含胸拔背,收腹松胯,膝松微屈,足掌踏实,全身放松,自然呼吸,心境澄清,神意内敛。

⑵ 两手变阴掌,慢慢地向上抬起与肩平,变阴阳掌向胸前靠拢,两掌心相对,缓缓屈肘。两拇指少商穴轻轻接触,合十当胸,指尖向上。松肩沉肘。 操作提示:两手上提至与肩相平,掌心向下,指尖向外是为阴掌;屈腕,变立掌是为阴阳掌。   2.呼吸与意念

练1势时自然呼吸,练2势时用腹式呼吸,气沉丹田,自觉气脉流动时,意念随呼吸在吸气时导引气从指尖而出,进入鼻内,下沉丹田。呼气时,气从下丹田上胸,循手三阴经入掌贯指。

(二)韦驮献杵第二势

《内功图说》:“足趾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1.姿势

接上势,两掌慢慢变阴掌,左右分开,肩肘腕平,掌心向下,成“一”字形,同时足跟微微抬起,脚尖点地(功夫深了只用拇趾点地)。凝神贯注前方,含胸拔背,收腹松胯,舌抵上颚。

操作提示:足跟抬起,脚尖点地时要控制身体平衡,可将脚趾分开后再抬脚根。   2.呼吸与意念

自然呼吸,意念集中于两掌内劳宫穴及足趾部。练纯熟了改用腹式呼吸,在吸气时意念集中于劳宫,呼气时意念集中于足拇趾大敦穴。   (三)韦驮献杵第三势

《内功图说》:“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身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下生津将颚抵,鼻中调息将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1.姿势

⑴ 接上势,两手从左右缓缓向上作弧形上举,将阴掌变成阳掌,掌心向上,指尖相对,直对天门(前发际上2寸),作托天状。同时两足跟提起,微微向外分开,足尖着地,闭住阴蹻库(会阴穴),放开膀胱经之会阳穴,牙关咬紧,舌抵上颚,两目用内视法,通过天门,注视两手掌之间。

⑵ 两手握拳,两臂顺原来路线缓缓下降至“横担降魔杵”的架子。   2.呼吸与意念

开始用鼻吸口呼,后改为鼻吸鼻呼,气沉丹田。呼吸细匀长缓,绵绵不断。吸气时意守丹田,呼气时将意念逐渐转入两掌之间,等气脉运行时,则以意随气。

(四)摘星换斗势

《内功图说》:“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吸口呼频调息,用力收回左右眸。”

1.姿势

⑴ 接上势,右手向右上方缓缓高举,离前额约一拳;同时左手放下,并反手以手背贴于左侧腰眼部。两目注视右手之内劳宫穴。

⑵ 左手高举,右手放下,手背贴于右侧腰眼处,两目注视左手内劳宫穴。   2.呼吸与意念

呼吸用鼻吸口呼法,把息调匀,意念注视高举之手的劳宫穴,并将内劳宫、两眼与在腰眼处之手背的外劳宫穴用意念连成—条气线,随着呼吸的吐纳,腰眼发生一凸一凹的运动。  操作提示:在呼气时注意内劳宫,吸气时注意下边手的外劳宫。意念内劳宫、眼睛、腰眼随着这种凸凹开合的动作,作其微微的运动。   (五)倒拽九牛尾势

《内功图说》:“两骽后伸前屈,小腹运气空松,用力在于两膀,观拳须注双瞳。”   1.姿势

⑴ 接上势。右手从腰眼离开,微向下垂,顺势变成阴掌向右前方抄去,至与肩相平,五指撮拢成“擒拿手”状,腕微屈,指尖朝上向外,劲蓄袖底。同时右腿跨前弯曲,左腿伸直,成前弓后箭步。左手也同时放下,向左后方抄去,右手与额同高,左手与左箭腿成15o。    ⑵ 再换左弓右箭步,左手反折抄向左前方,右手收回伸向右后方,动作要领同前。   2.呼吸与意念

呼吸用鼻吸口呼法,意想两手拉成一条线,似拽牛尾巴之状。吸气时,两眼内视观注前伸之手,向后倒拽;呼气时,两眼内视后伸之手,向前顺牵。与少腹丹田的气运开合相应运动着。两腿和腰、背、肩、肘等身段各部,亦都随着倒拽和前牵的韵味相应地颤动着。如此反复操作3~5次。   (六)出爪亮翅势

《内功图说》:“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1.姿势

⑴ 接上势,借前手向后倒拽之势,前腿后收,两脚并拢,两手收回,掌指翘立笔直,掌心向外,变成“排山掌”,放于胸胁部待势。

⑵ 两手以“排山掌”向前缓缓推出。开始前推,轻如推窗,推至肩肘腕平时,五指用力外分,身体直立闭息,两  目张开,不可瞬动眨眼,平直地望着前面,集中心念,观看两掌。

⑶ 再把“排山掌”缓缓向胸胁内收,贴于左右两侧胸胁处,如此反复做7次。   操作提示:随向前推掌,五指慢慢外分,掌指翘立笔直,产生麻热感;两掌向胸胁收回,五指自然伸直并拢。    2.呼吸与意念

用鼻吸口呼法,向前推掌时,配合呼气,推至前面微停息。开始时轻轻用力,前推至极点,则重如排山。收回时吸气,意念集中于两掌中间。    (七)九鬼拔马刀势

《内功图说》:“侧首弯肱,抱颈及项,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1.姿势

⑴ 接上势,右手向前提,朝脑后做圆周运动,用掌心贴枕部“玉枕关”,用食、中、无名三指轻轻挟拉左耳的尖端“天城穴”(在两耳尖端,把耳轮折卷,有折缝处),肩肘相平,右腋张开;左手向左方划弧,反手以手背贴于脊部两肩胛间,左腋紧闭。

⑵ 右手放下,反手提起,以手背贴于两肩胛间。同时左手提至脑后,用掌心贴在玉枕关,手指轻轻压拉右耳。左腋张开,右腋紧闭。   2.呼吸与意念

以鼻吸鼻呼法,吸气时,意念集中在抱头攀耳之手的肘尖,微微拔牵,头颈同时与掌相应的运动。呼气时意念集中在贴于背部手背的外劳宫穴,气沉丹田。左右反复6~7遍。   (八)三盘落地势

《内功图说》:“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两掌翻齐起,千斤重有加,瞪睛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1.姿势与要领

⑴ 接上势。两手向左右平伸,肩肘腕相平,成“一”字形,掌心向下,同时左足向左跨一大步,两脚的距离大约二尺五寸(人高矮不同,可略大或略小些)。

⑵ 两膝弯曲慢慢下蹲成骑马裆势,含胸拔背,至大腿与小腿成90o为标准。两腿下蹲的同时,两阴掌亦缓缓下按,按压至与膝相平为止。动作缓慢,稳稳用力,舌抵上颚,两眼睁大。

⑶ 将下按之掌翻转为阳掌,如托重物之状,随两腿的慢慢伸直一起上升,与胸相平为止。初练反复操作3~5次。   2.呼吸与意念

以鼻吸口呼法,姿势下按时呼气,上升时吸气,气沉于丹田。意念集中于两手掌,象托拿沉重的东西。

(九)青龙探爪势

《内功图说》:“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平气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注平,息调心谧。”   1.姿势

⑴ 接上势。左脚向内收回,至与肩等宽待势。

⑵ 手翻掌向下,变成阴掌“龙探爪”(五个手指的末节指间关节屈曲,掌心空而圆),用腰劲之劲运动,左肘尖领先,向左后方缩去;同时右掌也翻转向下,变成阴掌“龙探爪”,借左掌后伸的姿势,右掌如乘风破浪一般朝左侧面探爪。将左期门穴、云门穴放开,右边的期门穴、云门穴闭着。随着左掌后缩,右掌左探,腰部、腹部相应的扭转,同时要放得很松,才能将“带脉”锻炼得柔韧如丝,松紧合度。

⑶ 左探爪做完,再向右缩、右探。向左右探爪时,要同时微微发出“嘘”音相配合。头颈亦跟随左探、右探动作转动。   2.呼吸与意念    用鼻吸口呼法。左缩左探,或右缩右探的过程中吸气,将气缓缓送入丹田,缩探至尽处;呼气,口念“嘘”字,手十指末节指间关节轻轻一抓,意念集中于两手掌。   (十)卧虎扑食势

《内功图说》:“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骽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鼻息调元均出入,指尖着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   1.姿势

⑴ 接上势。随即抬起右脚,向右前方跨进一步,成右弓左箭步,同时两手向前,五指着地,掌心悬空(初练可用整个手掌着地),头向上略抬。

⑵ 前足收回,足背放于后足跟上,先做一个俯卧撑,再下俯,臀部慢慢向后收,两目平视,腰部放松,似虎扑食之准备动作。

⑶ 头昂起,前胸以低势(约离地4寸),头、腰、臀、四肢呈波浪形向前运动,似向前扑食之状,目视前方。至前臂呈垂直时,胸稍停,再收回。如此反复3~5次,最后还原

成右弓左箭步。

⑷ 做完收回站起,再以同法变左弓右箭步,照前法做足次数,还原成弓箭步后,站立成中档(两脚与肩等宽)。   2.呼吸与意念

呼吸用鼻吸口呼法,两手扶地,变前弓后箭步时,用意调匀呼吸。撑起、后缩吸气;下俯、前冲呼气,意念凝注前方,有向前扑捉之感。   (十一)打躬势

《内功图说》:“两手齐持后脑,垂腰至膝间,头惟探胯下,口更齿牙关,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   1.姿势

⑴ 接上势,两脚与肩宽,站立正直,待势。

⑵ 两手抱头,掌心按耳,两掌的中指尖微微接触,指头贴在“玉枕关”处。两肘屈曲,肘与肩平行。摆好姿势后,食指击打“玉枕关”频频敲击,耳中发出“隆隆”的响声,称之为“鸣天鼓”。

⑶ 鸣天鼓之后,双手抱头,慢慢俯身弯腰,将头向两膝的空裆中间弯垂下去,以不能再垂弯为度,两腿挺直,腰胯放松,舌抵上腭,咬紧牙关,两目从胯裆中观看身后的天际。    ⑷ 随即慢慢直立起来,还原全身笔直的架子,再度“鸣天鼓”与下弯。反复做3~5次。然后站立正直接下势。

操作提示:身体前俯弯腰时,动作要缓慢,量力而行,动作不可过猛。患有脑血管病者慎做此势。

2.呼吸与意念    用鼻吸鼻呼法,在弯腰、直立过程中慢慢的微闭口呼吸(久练后可闭住呼吸,直立起来)弯腰时注意丹田,直立时注意两手掌。   (十二)掉尾势

《内功图说》:“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壹志,起而顿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为志。更作坐功,盘膝垂眦,口注于心,息调于鼻,定静乃起,厥功准备。”   1.姿势

⑴ 接上势,将两手从脑后向正前方推出去,使两臂伸直,与肩相平,掌心向下。    ⑵ 将两掌十指交叉扣起,掌心向地,慢慢向胸前收拢,至与胸两拳远时,弯腰,随即慢慢下推及地,两腿挺直。仍保持弯腰姿势,再向前、左、右各推一下,头亦随之摇摆。    ⑶ 再缓缓伸腰,两掌同时上提,双掌松开。

操作提示:向下弯腰时量力而行,两掌不能及地也可。患有脑血管病者慎做此势。   2.呼吸与意念

本势用自然呼吸。在推掌及地时意念集中在两掌心,直立时意念集中于鼻尖。

收功势:接上势3之姿势,两手竖掌向前推出,两脚跟微微提起,前脚掌着地。两手掌逐渐向外翻,至肩、肘、腕平时,掌心向外,划弧向两侧,翻掌提至腋下,掌心向上,两脚跟同时落地,脚掌提起;然后再推出,反复共7次。最后恢复至之一式韦驮献杵势收功。自然呼吸,意想自身之气与天地分离,收归自身,下沉丹田。   二、应用

易筋经是保健强身和发放外气的基础功法。通过练习此功法,能活跃激发人体周身气机、提高气的敏感性与传布性。它既能练气,又佐以练力,久练后可使气力倍增,既是气功、推拿、针灸医师作为行气布气的基础训练功法,也是老、弱、病、残的康复手段。具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防病健身之作用。临床可用于神经衰弱、胃肠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肢体关节疼痛、颈腰椎疾病和痿证。

本功法每天练1~2次。初练首先要将姿势练熟,然后再进行呼吸、意念和姿势的配合锻炼,最终达到三调合一。练功的运动量可根据个人的体质和体力情况灵活掌握,逐渐增加,不可操之过急。中老年人练此功法,不可向上提气,提足跟之动作可以不做,否则易引起血压升高、头痛、头晕等。心脑血管病患者练时宜用意而少用力,各势均顺其自然,量力而行。

易经筋是什么?

易经筋,相传为少林达摩所创(有争议待考),主要有三种说道:其一,金庸小说中的,武学上乘内功;其二:导引健身术,也就是现在流行最广的易筋经十二式;其三被称为宋衙藏版古‘易筋经’掌门人金加州展示的开砖破石功夫。

请介绍下易经筋

易筋经

“健身气功•易经筋”功法源流

易筋经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健身养生 *** ,在我国传统功法和民族体育发展中有着较大的影响,千百年来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易筋经源自我国古代导引术历史悠久。据考证,导引是由原始社会的“巫舞”发展而来的,到春秋战国时期已为养生家所必习。《庄子•刻意篇》中记载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1]《汉书•艺文志》中也载有《黄帝杂子步引》、《黄帝歧伯 *** 》等有关导引的内容,说明汉代各类导引术曾兴盛一时。另外,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中有四十多幅各种姿式的导引动作,分解这些姿式可以发现,现今流传的易筋经基本动作都能从中找到原型。这些都表明,易筋经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先秦到汉代时为方仙道的养生术。

易筋经为何人所创,历来众说纷纭。从现有文献看,大多认为易筋经与洗髓经、少林武术等为达摩所传。达摩原为南天竺国人(南印度),公元526年来我国并最终到嵩山少林寺,是我国禅宗初祖。据《指月录》记载,“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盍言所得乎?’有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持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闷佛国,一见更不再见’。祖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后,慧可礼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另外,六朝时流传的《汉武帝内传》等小说中也载有东方朔“三千年一伐毛,三千年一洗髓”等神话,这大概就是“易筋经”、“洗髓经”名称的由来。

在易筋经流传中,少林寺僧侣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史料记载,达摩所传禅宗主要以河南嵩山少林寺为主。由于禅宗的修持大多以 *** 为主,坐久则气血阏滞,须以武术、导引术来活动筋骨。因此,六朝至隋唐年间,在河南嵩山一带盛传武术及导引术。少林寺僧侣也借此来活动筋骨,习武健身,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修改、完善、补充,使之成为一种重要的习武健身方式。最终定名为“易筋经”,并在习武僧侣中秘传。。

自古以来,《易筋经》典籍与《洗髓经》并行流传于世,并有《伏气图说》、《易筋经义》、《少林拳术精义》等其他名称。《易筋经》功夫本是由我国秦汉方仙道所传的导引术逐步创编而来。从有关文献书目看,宋代托名“达摩”的《易筋经》著述非常多。当时,张君房[1]奉旨编辑《道藏》,另外还有《云笈七签》、《太平御览》等书问世。从而使得各种导引术流行于社会,而且在民间广为流传“通过修炼可以‘易发’、‘易血’”的说法。由此推测,少林寺僧侣改编的易筋经,不会晚于北宋。因为,宋代以后的导引类典籍大多夹杂“禅定”、“金丹”等说法,而流传下来的少林寺《易筋经》并没有此书无此类文句。明代周履靖[2]在《赤凤髓》《食饮调护诀第十二》中记述:“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即三万六千真神皆在身中,化为仙童。”文中的“易髓”、“易筋”应与《易筋经》有先后联系。另外,《易筋经》之一势图说即韦驮献杵,“韦驮”是佛教守护神,唐初才安于寺院中。因此,易筋经本为秦汉方仙道的导引术,被少林寺僧侣改编于唐宋年间,至明代开始流传于社会,应该没有疑义。

目前发现流传至今最早的易筋经十二势版本,载于清代咸丰八年潘霨辑录的《内功图说》[1]中。总的来看,传统易筋经侧重于从宗教、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等视角对功理、功法进行阐述,并且形成了不同流派,收录于不同的著作中。

“健身气功•易筋经”继承了传统“易筋经十二势”的精要,融科学性与普及性于一体,其格调古朴,蕴涵新意。各势动作是连贯的有机整体,动作注重伸筋拔骨,舒展连绵,刚柔相济;呼吸要求自然,动息相融;意随形走,以形导气,不重意念;易学易练,健身效果明显。

“健身气功•易经筋”功法特点

一、动作舒展 伸筋拔骨

本功法中的每一势动作,不论是上肢、下肢还是躯干等,要求有较充分的屈伸、外展内收、扭转身体等运动,从而使人体的骨骼及大小关节在传统定势动作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呈现多方位、广角度的活动。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拔骨”的运动达到“伸筋”,牵拉人体各个部位的前、后、内、外等不同的大、小肌肉群、筋膜,以及人体各部位大小关节处的肌腱、韧带、关节囊等结缔组织,促进活动部位软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软组织的营养代谢过程,提高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柔韧性、灵活性,改善人体骨骼、关节、肌肉等组织的活动功能,达到强健身体的目的。

二、柔和匀称 协调美观

本功法是在传统“易筋经十二定势”动作基础上进行的改编加工,增加了动作之间的连接,每式动作变化过程清晰、柔和。如,肢体的轨迹方向,为前、后、左、右、上、下;肢体运动路线的轨迹,为简单的直线、弧线等;运动轨迹的幅度,是以关节为轴的自然活动角度所呈现的身体活动范围;整套功法的动作速度,是匀速缓慢地移动身体或身体局部;动作力量上,要求肌肉相对放松,用力圆柔而轻盈,不过度用力,不僵硬,刚柔相济。每式之间全无繁杂、重复动作。这样,便于中老年群众学习和习练。同时对有的动作难度作了不同程度要求,也适合青壮年习练。

本功法动作要求上肢与躯干之间,肢体与肢体之间的左右、上下,以及肢体左右的对称与非对称,都应有机地整体协调运动,彼此相随,密切配合。因此,“健身气功•易筋经”呈现出动作舒展、连贯、柔畅、协调,动静相兼。同时在精神内含的神韵下,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注重脊柱的旋转屈伸

脊柱是人体的中轴,又称“脊梁”。由椎骨、韧带、脊髓等组成,具有支持体重、运动、保护脊髓及其神经根的作用。神经系统是由位于颅腔和椎管里的脑和脊髓以及周围神经组成。神经系统控制和协调各个器官系统的活动,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因此,脊柱旋转屈伸的运动有利于对脊髓和神经根的 *** ,以增强其控制和调节功能。本功法的主要运动形式是以腰为轴的脊柱旋转屈伸运动,如,“九鬼拔马刀势”中的脊柱左右旋转屈伸动作;“打躬势”中椎骨节节拔伸前屈,卷曲如勾和脊柱节节放松伸直动作;“掉尾势”中脊柱前屈并反伸的状态下,作侧屈、侧伸动作。因此,本功法通过脊柱的旋转屈伸运动以带动四肢、内脏的运动,在松静自然、形神合一中完成动作,达到健身、防病、延年、益智的作用。

“健身气功•易经筋”习练要领

一、精神放松 形意合一

在习练本功法过程中,要求精神放松,心情平静,不作任何附加的意念引导。精神意识的放松、平静并存驻于身体内,通常不要求意守某个点或部位,而是要求意随形体动作的运动变化而变化。即在习练中,以调身为主,通过动作变化导引气血运行,做到意随形走,意气相随,自然地达到健身养生的作用。同时,在某些动作中,需适当地配合意识活动。如,“韦托献杵三势”中双手上托时,要求用意念观注两掌;“摘星换斗势”中要求目视上掌,意存腰间命门[1];“青龙探爪”时要求意存掌心。某些动作虽然不要求配合意存,但要求配合形象的意识思维活动。如,“三盘落地势”中下按、上托时,两掌有如拿重物;“出爪亮翅势”中伸肩、撑掌时,两掌有排山之感;“倒拽九牛尾势”中拽拉时,两膀如拽牛尾;“打躬势”中脊椎屈伸时,应体会如“勾”样的卷曲伸展运动。要求意随形走,“用意”要轻,如似有似无,切忌刻意、执着于意识。

二、呼吸自然 贯穿始终

习练本功法时,呼吸要求自然,柔和流畅,不喘不滞,有利于身心放松,心平气和,身体的协调运动。相反,若不采用自然呼吸,而执着于呼吸的深长绵绵,细柔缓缓,则在与身体动作导引的匹配过程中,容易产生“风”、“喘”、“气”等三相。即呼吸中有声(风相);无声而鼻中涩滞(喘相),不声不滞而鼻翼扇动(气相)。这样,习练者不但不受益,反而会导致心烦意乱,破坏心平气和,影响动作的松缓协调。因此,在习练“健身气功•易筋经”中,要以自然呼吸为主,与身体运动始终保持柔和协调的关系,即动作与呼吸不出现相互约束的现象。习练者应按照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掌握动作的情况进行协调,自然呼吸。

同时,在某些环节中也要主动配合动作进行自然呼或自然吸。如,“韦托献杵三势”中双掌上托时,自然吸气;“倒拽九牛尾势”中收臂拽拉时,自然呼气;“九鬼拔马势”中展臂扩胸时自然吸气,松肩收臂时自然呼气,含胸合臂时自然呼气,起身开臂时自然吸气;“出爪亮翅势”中两掌重如排山时,自然呼气,等等。因为这些动作的变化使人体胸廓随之发生了扩张或缩小变化,而胸廓的扩张是吸气的过程,胸廓的缩小是呼气的过程。因此,在习练本功法时,应配合动作,随胸廓的扩张或缩小而自然吸气或呼气。

三、刚柔相济 虚实相兼

本功法动作有“刚”有“柔”,且“刚”、“柔”之间是在不断相互转化的。“刚”就是动作的劲力处于相对较强的状态,即肌肉处在用力的收缩工作中,此时的动作变化也基本处于动作终点定式。“柔”是指动作的放松,肌肉的工作处于等张收缩状态,身体动作处在变化过程中。本功法中许多动作都体现了“刚”与“柔”相互间的转换,有张有弛,有升有降,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如,“倒拽九牛尾势”中,双臂的内收旋转逐渐拽拉至止点是刚,为实,随后身体以腰转动、两臂伸展至下次收臂拽拉前是柔,为虚;“出爪亮翅势”中,双掌立于胸前呈扩胸展肩时,肌肉收缩的张力增大为刚,是实,当松肩伸臂时,两臂肌肉等张收缩,上肢是放松的,为柔,两臂伸至顶端,外撑有重如排山之感时,肌肉张力又再次增大为刚,是实。这些动作,就要求健身者在习练本功法时,用力之后应当松柔,松柔之后尚需适当有刚。这样,动作才不会呈现机械的僵硬现象,也不会出现疲软无力的松弛状况。

因此,习练本功法时,要有“刚”和“柔”、“虚”与“实”之分。但习练动作不能绝对的“刚”和“柔”, 应做到“刚”与“柔”、“虚”与“实”的相对性,即“刚中含柔”、“柔中有刚”。否则,用力过“刚”,则会出现使蛮力、僵力,并影响呼吸,破坏宁静的心境状态;动作过“柔”,则出现软化、松懈,起不到良好的健身效果。因此,应力求虚实适宜,刚柔相兼。

四、循序渐进 注意个别动作配合发音

习练本功法时,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不同疾病、不同体态的练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健康状态等,灵活自由地选择各式动作的活动幅度或个别动作的姿势。如,“三盘落地势”中屈膝下蹲的幅度;“卧虎扑食势”中两手十指是否着地姿势的选择等。各式动作都要求以人为本地进行习练,要以习练者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或能力等,辩证地处理好人体与各式动作的关系,不可急于求成。应当做到由易到难,从浅至深,循序渐进。必须明确,习练不是要在技术动作上做到有多规范,或者达到多大难度,习练最根本的目的是要达到健身的效果。

另外,本功法在某些特定动作的过程中要求以口呼气,并且发音,但无声。如,“三盘落地势”中的身体下蹲,同时两掌下按时,要求配合动作口吐“嗨”音,其目的就是为了下蹲时气下沉入丹田[1],而不能因下蹲时下肢紧张而引起气逆;同时口吐“嗨”音,气沉丹田,可以强肾、壮丹田气的作用。因此,在该式动作中要求配合口吐音,呼气,并注意口形,吐“嗨”音口微张,上唇着力压于龈交穴,下唇松,不着力于承桨穴,口吐“嗨”音从喉发出。这是本法中“调息”的特别之处。

健身气功•易经筋的健身原理与作用

预备式的功理与作用

宁静心神,调整呼吸,内安五脏,端正身形。

韦驮献杵一势的、、、、

1.古人云:“神住气自回”。通过神敛和两掌相合的动作,可起到平静心理,均衡身体左右气机的作用。

2.可改善神经体液调节功能,有助于血液循环,消除疲劳。

韦驮献杵二势、、、、、、

1.通过身体的伸展和上肢的立掌外撑动作导引,可起到疏理任脉[1]和调节督脉[2]等经络作用,并具有调练心、肺之气,改善呼吸功能及气血运行的作用。

2.可提高肩、臂的肌肉力量,有助于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功能。

韦驮献杵三势、、、、、、

1.通过上肢的撑举和下肢提踵的动作导引,可调理上、中、下三焦之气,并且将三焦[1]及手足三阴五脏之气全部发动。

2.可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及上下肢的肌肉力量,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摘星换斗势、、、、、、

1.通过本势阳掌转阴掌(掌心向下)的动作导引,目视掌心,意存腰间命门,将发动的真气收敛,下沉入腰间两肾及命门,可达到壮腰健肾、延缓衰老的功效。

2.可增强颈项、肩、腰等部位的活动功能。

倒拽九牛尾势、、、、、、

1.通过腰的扭动,带动肩胛活动, *** 背部夹脊[1]、肺俞[2]、心俞[3]等,达到疏通夹脊和调练心肺之作用。

2.通过四肢上下协调活动,可改善软组织血液循环,提高四肢肌肉力量及活动功能。

出爪亮翅势、、、、、

1.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通过伸臂推掌、屈臂收掌、展肩扩胸的动作导引,可反复启闭云门、中府[1]等穴,促进自然之清气与人体之真气在胸中交汇融合,达到改善呼吸功能及全身气血运行的作用。

2.可提高胸背部及上肢肌肉力量。

九鬼拔马刀势、、、、、

1.通过身体的扭曲、伸展等运动,可使全身真气开、合、启、闭,脾胃得到磨动,肾得以强健;并具有疏通人体要穴--玉枕关、夹脊关的作用。

2.可提高颈肩部、腰背部肌肉力量,有助于改善人体各关节的活动功能。

三盘落地势、、、、、、

1.通过下肢的屈伸活动,配合口吐“嗨”音,使体内真气在胸腹间相应的降、升,达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2.可增强腰腹及下肢力量,起到壮丹田之气,强腰固肾的功效。

青龙探爪势、、、、、

1.中医认为,“两胁属肝”,“肝藏血,肾藏精”,二者同源。通过转身及左右“探爪”,身体前屈,可使两胁交替松紧开合;配以拳贴肝经章门穴达到练肝、练肾,还可起到疏肝理气、调畅情志的功效。

2.可改善腰部及下肢肌肉的活动功能。

卧虎扑食势、、、、、、

1.中医认为,“任脉为阴脉之海”,统领全身阴经之气。通过“虎扑”之势,身体的后仰,胸腹的伸展,可使任脉得以疏伸及调养,同时可以调和手足三阴之气。

2.改善腰腿肌肉活动功能,起到强健腰腿的作用。

打躬势、、、、、

1.中医认为,“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经之气。通过头、颈、胸、腰、骶椎逐节牵引屈、伸,背部的督脉得到充分锻炼,可使全身经气发动,阳气充足,身体强健。

2.可改善腰背及下肢的活动功能,强健腰腿。

3.“鸣天鼓”有醒脑、聪耳,消除大脑疲劳的功效。

掉尾势、、、、、、

1.通过体前屈及抬头、掉尾的左右屈伸运动,可使任、督二脉及全身气脉在之前各式动作锻炼的基础上得以调和,练功后全身舒适、轻松。

2.可强化腰背肌肉力量的锻炼,有助于改善脊柱各关节和肌肉的活动功能。

标签:#易经筋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