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东、崔小冬和于小冬,三人同是辽宁籍人,分属三所美院教授,教书一方,名震当下,他们在影响力、关注度上是当代中青年油画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刘小东的作品以表现日常中的普通人为主,即便是景色,也带有某种让观众颇为熟悉的寻常气息。对色彩的大胆运用成为刘小东作品的标志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刘小东曾是油画界著名的学院派新生代代表。时过境迁,作为艺术界“新生代”的代表人物,如今刘小东不仅成为主流热点,他的画作也得到收藏家热捧。
人们热切追逐刘小东,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画作刷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拍卖新纪录,更多在于他对于直面现实的勇气。他对于时代的变迁阵痛如此敏感,抛却形式的浮华与宏大的叙事之外,将个体的真实与时代的荒谬紧密衔接,每一个普通人物在他的作品中都不同程度地形成对生命的深意凝视。同是画家的陈丹青对刘小东极为推崇,陈丹青自认在绘画里只做到了结束“文革”,但刘小东却用写实的笔触去描述当下,刘小东做了他想做却没有做到的事。
崔小冬的绘画,有着一种他这一代人所不多见的古典“味”;浓厚的色块、重色的背景、亮艳的肤色,十分有效地借取了传统油画的塑造之功,脱尽当下古典风绘画的娇柔之气,以收放有度的刚武用笔,赋予古典味以一种独特的写意酣畅的力度。
崔小冬的色彩厚重,笔法清秀、生猛,他既有北方造型的严谨,又有南方灵动笔法的结合,色彩很有力量。
如果要说刘小东对弗氏的特色有着深入的理解与表达,那崔小冬对整个欧洲具象大师的法艺都有深透的进出,不但表现技法精湛,而且能做到具心化为,着意时代的精神意趣。如果说刘小东在市场上先得辉煌,那么崔小冬的后市空间则更为广阔,升值空间更为宏大,无论是前期购入,还是后期跟进的藏买家,都会因为持着崔小冬这支绩优股而有大收获。
于小冬从一个仗剑西行的少年,1985年只身一人赴西藏大学任教一干就是13年,从西藏壁画风格到西藏风情再到西藏人物肖像,今天的于小冬毫无疑义是一个守望古典的油画家,在陈丹青之后,于小冬无论从数量还是精神气象上都把西藏题材打上了深深地个人烙印,并成为后来者重要的参照和标尺。
有两种肖像画家,一种画家画人物肖像非常注意绘画的技巧,另一种画家画人物肖像则用笔触直指人物的内心,于小冬显然是后一种画家。
【画坛三剑客】之刘小东
刘小东
1963年生于辽宁
1988年获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学士学位
1998-1999 在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鲁登塞大学美术学院研读
1994年至今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
获奖
2005年 被《艺术新闻》评为“2005十大风云人物"”
2006年 被《南方人物周刊》评选为“2006中国魅力人物”
2007年 被雅昌艺术网评为2006“艺术中国”年度艺术事件、年度艺术人物
个展
2008年 “青藏高原和北京女孩——刘小东新作” Mary Boone画廊 纽约 美国
2009年 “痕迹:刘小东文献展”角度画廊 北京 中国
2010“盐官镇——刘小东” Mary Boone画廊 纽约 美国
“金城小子”刘小东个展 UCCA 北京 中国
2011 “金城小子” 诚品画廊 台湾
东 250×300cm 2012年
西 250×300cm 2012年
南 250×300cm 2012年
北 250×300cm 2012年
从题材和创作方式看,“刘小东在和田”与他在2004年至2005年进行的《三峡新移民》创作有一脉相承之处。艺术家采用实地创作的方法,打破了写生局限,将艺术家的个体思考置于更宏大的社会叙事中,带有某种史诗节奏。
在三峡计划中,刘小东专注于一幅横跨十米的巨型油画,试图以全景方式再现俯瞰三峡的情景,其中亦描绘了几位移民人物。与《三峡新移民》相比,“刘小东在和田”的四幅油画少了一些画面的戏剧感,在色彩上更朴素,是往写实的方向又跨进了一步。
向写实的逼近,揭示的是艺术家对个人绘画语言掌控力的自信。因此,我们也许可以将刘小东的作品视为一种日常性的社会学史诗。
北斗星 2012年
方形 2012年
三峡大移民 1000×300cm 2004年
三峡新移民 2004年
局部
闲
观看
留恋
写生现场
刘小东的目光所及,自然地构成了他的绘画世界。他们自然和真实的属性使人们解脱,使观者无语。
林志玲像
写生现场1
这不仅仅来自他的观察和感悟的方式,更来自于他独特的绘画语言的消解性,使现实在他笔下如同冰遇到火一般溶解。
写生现场2
这个绘画性如同行云流水一样魔术般地承载和包容着不容置疑的现实世界,使艺术的片断成为了另一种平行的现实,使人们在困难的无能为力的生活常态中变得有可能以另一种方式来接近、关怀和同情。
浴
刘小东的绘画源自西方绘画深厚的传统。这个传统曾经是人们解读世界、历史的视觉途径,并构成了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表述和记忆
三峡少年
150x140cm 2009年
在中国百年的油画实践中,由于传统文化的败落和艺术思想体系的政治化,中国的油画始终没有走出学院派的幼稚习作或伪文人的虚情假意的泥潭。
吃完了再说
局部1
在漫长的意识形态绘画和今天的审美实践中,有关现实主义的绘画从假大空的宏大叙事蜕变为充满着欲望的妩媚和矫情。
局部2
局部3
小明·嘉禾 2002年
刘小东的绘画则是个例外,富有代表性和完整性。在如同电影情节的片段的画面中,他痴迷的世界中没有虚伪做作美学的陈词滥调和通常艺术家所特有的可疑的文化立场和策略。
这种没有立场的立场,更真诚、自由、坦率地谈着一个个生活的故事,而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镜像了现实,陌生又遥远,疏离若隔世,使看似坚实的世界又多了一份含义。
烧耗子
自古英雄出少年
200×200cm 2000年
抓鸡
200×200cm 2003年
浴2
猪
要死的兔子和没事干的人
宴
静坐的女郎
《婚宴》
180x195cm 布面油画 1992年
温床
《违章》 1996年
日本横滨写生项目《樱花树下》 2007年
睡
农家镜前自画像
雪地侠侣 1990年
少女闲读 80x60cm 1993年
黑色 42x60.5cm
何氏一家
海边蜜月 1992年
情人 1995年
田园牧歌 170x120cm 1989年
【画坛三剑客】之崔小冬
崔小冬
l964年生于辽宁锦州
1990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
1996年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毕业并留校任教
1999年赴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研修。
2005年应邀赴德国汉堡交流考察。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油画系教研室主任,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温暖的日子
140×160cm 2011年
不期而至
600cm×300cm 2014年
局部1
局部2
《画室的午后》
184×163cm 2010年
咖啡
182×160cm 2012年
《在春风里》
160cm×182.5cm 2011年
茶园春色
160cm×110cm 2012年
浮光
130×130cm 2012年
崔小冬本身有书写和绘画的才能,画的时候能够活起来,能够甩得开,就是能够借“笔”,“笔”里面有情感和节奏,笔触比较自由和洒脱,而且注重情绪上的主动的抒发,他注重的是油画的绘画性和油画的特定的表现力。
他的创作来源都是表现生活里的一些场景,生活里的一些人物,显然这样做比较好,创作中就不会跑空。因为他更需要有感而发,更需要对是鲜活的,更需要对象是生活里可信的,用这种方式表现是比较得体的,而如果是泛滥的一种粗糙就麻烦了,这一点对他来说尤其可贵的。
总的来说,一是用笔激情洒脱,二是强调作油画感和书写性,三是他创作来自于生活,来自于现实生活里的一些场情,一些生动性的东西,他能够抓取这个,这是崔小冬的基本风格特点。
——杨飞云
冬至 160×136cm 2008年
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银奖
田间猎人 160cm×120cm 2011年
打船
160cm×100cm 2011年
英雄儿女
160cm×120cm 2011年
美丽世界之一(憧憬篇)
160×130cm 2007—2008年
《美丽世界之二》(相伴篇)
160cm×136cm 2008年
崔小冬的画本身有种脱俗的力量,特别是他的参加全国第十一届美展作品《冬至》,总的感觉给人一种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有一种很强的绘画性,这种绘画性而没有商业性绘画的俗气和媚气,有一种油画绘画本身的一种力量,我觉得这是最珍贵的。
——孙为民
秋意正浓
130cm×110cm 2013年
金色旋律
165cm×130cm 2012年
蓝色心情
165×130cm 2012年
在打盹的油漆工
140×120cm 2012年
美术馆的午后
150cm×120cm 2011年
惊蛰
182×163cm 2009年
遗失的浪漫三
1996年 90×90cm
遗失的浪漫之五
90cm×90cm 1996年
海上升明月
130cm×100cm 2013年
摩登时代—阮玲玉
50cm×50cm 2010年
崔小冬的作品是很纯正的油画,油画的特性发挥得很充分,造型的趣味和色彩的表现都结合得特别好,作为年轻画家这一代人,具有传统技能的这种油画,技法掌握得这么纯熟的,我觉得比较意外。
另外他画的黑白《遗失的浪漫》作品系列,他画得很有才气。崔小冬的色彩厚重,笔法清秀、生猛,他既有北方造型的严谨,又有南方灵动笔法的结合,色彩很有力量。
—陈丹青
自画像系列
女儿 90×90cm 2004年
《大师毕加索的家庭日》
160×130cm 2006
《马蒂斯的午后》
115×145cm 2009年
我心逍遥
160×140cm 2010年
《相聚》
160×130cm 2010年
《孙中山与华侨》
180×145cm 1994年
《南京1937》(合作)
300×900cm 2008-2009年
菜市口1898
300×500cm 2009—2012年
局部1
局部2
《青梅》
72×66cm 2002年
画室寄语
130×130cm 2000年
遗失得浪漫二
160cm×130cm 2001年
夏日
72×68cm 1997年
画室之三
160×45cm×3 1994年
夏日
72×68cm 1997年
画室之一之二
160cm×45cm×2 1994年
春晓
110cm×89cm 2004年
光辉岁月
170×90cm 2006年
沙发上的模特
100cm×80cm 2004年
坐着的女人体
100cm×80cm 2011年
【画坛三剑客】之于小冬
于小冬
1963年生于沈阳,1984 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自愿申请进藏工作。1984 年-1997年任教于西藏大学艺术系。现任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油画院课题组成员。
长期从事西藏题材的写实油画创作。入选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美展。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铜牌奖。应邀两届“北京国际双年展”。 三次获天津美展一等奖。参加“大河上下”、“精神与品格”、“当代素描艺术展”、“第三届全国油画展”等全国大型美展。
中央电视台10频道《人物》“干杯 西藏”专题报道。出版《藏传佛教绘画史》《于小冬三堂课》《于小冬讲速写》《于小冬讲触觉素描》《于小冬油画艺术》等专著与画册。
燃灯节 200X186CM 2014年
写生现场
保安 150X90CM 2012年
猛女 150X90CM 2013年
哈丽恰 100X80CM
会武功的女孩 90X70CM 2012
写生现场
慕叶沙 150X90CM 2012年
麦尔哈巴和茹柯耶
150X90CM 2012
照镜子的模特 150x90cm 2010年
《渡》
200x370cm 2000-2002年
这幅画描绘了西藏冬天傍晚时分,藏族信教群众从雅鲁藏布江摆渡到对岸朝拜桑耶寺和青浦的情景。这个时刻,夕阳映照在远山上,彼岸金光灿烂。
船上的人群突然安静下来,人们一脸庄严,连孩子也严肃起来。“渡船过江”、“彼岸灿烂”的景象,在瞬间贯通了“普渡众生”的联想,“渡”的主题和内涵透过画中人物的肃穆气氛弥漫开来,刹那间,我们完成了与他们的对话。
彼岸的金光塑造了“渡”的意象,有情众生的寄托形象化了。一种深刻的终极关怀和宗教神圣感受击中我们,情感在审美中得以升华。
面对画面,我们不得不思考世俗理想与宗教信仰,现实功利与人生目的的关系,我们的心态也逐渐从燥动中慢慢安静下来,目光再次超越画面,超越现实,去寻找生命本质的意义。
干杯,西藏 1996年
两个江孜妇人 92x73cm 2000年
晨光僧人 90x60cm 1999年
西饶措 91x61cm 1996年
维米尔构图 100x100cm 1994年
标签:#冬至在佛教里是什么意思